在一个不重视个人隐私的环境里,更要珍惜自己的隐私 -九游网官方网站入口

2017
2017-12-14 22:56 转载 · 图片5

不到一个月之前,360公司的董事长周鸿祎也许正陶醉在网友们对他的一片称赞声中。当时“红黄蓝”幼儿园事件爆发,群情激愤,身为互联网圈著名“炮筒”的周鸿祎此时却第一时间发声,在新浪微博上发表了一篇《我强烈呼吁,家长有权利知道幼儿园发生的一切》的文章。在文章中,周鸿祎呼吁“幼儿园里面安装的视频监控,必须允许家长在手机上能随时查看自己孩子的情况。”同时表示自己将向全国的幼儿园免费赠送360智能摄像机。

此前他每条微博下的评论数大概在几百次,那天变成了九千多。最高赞评论称自己“开始佩服老周了”,多数评论都表示这是一个务实的做法。只有少数人提出了对“隐私” 的担忧,但这也被反呛为“公共场合无所谓隐私”。

谁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舆论声调就大转向,一篇《一位92年女生致周鸿祎:别再盯着我们看了》的文章让周鸿祎尝到了忽视隐私的苦果。该作者在文中揭露了一些使用360智能摄像头的商户用自己的设备在自己的餐厅、网吧等公共场合拍下的视频却被放到了“水滴直播”这个平台上进行公共直播,导致了一些用户的隐私受到了侵犯。比如有一对男女在餐厅吃饭的画面就在他们不知情的状态下被直播到了大众面前。

图片来自爆料公众号“菲言菲语”

一时之间人人自危。

很快,360智能摄像机团队就做出了回应,他们主要说了三点。第一,水滴直播是360智能摄像机的重要功能之一,是默认关闭的,是否开启直播功能,完全取决于购买的商家自主决定。第二,360智能摄像机的用户协议要求商家开通直播时,需要在直播区域设置明显提示,例如张贴提示贴纸,以告知顾客。第三,除了幼儿园专版和“明厨亮灶”版本,360智能摄像机从未向其他任何商家赠送过,也从未鼓励商家将监控画面进行直播。

看上去这是一份有理有据的声明,但可惜的是,这既不够负责任,也表明360是一家“很懒的公司”。

首先,“很懒”体现在没有进步。早在今年年初的时候,就已经有多家媒体报道了“水滴直播分享课堂画面”的相关新闻,其中曝出的内容与这次的“92年女生”别无二致,也是有很多用户发现自己在不知情的状态下被公开直播了出去,而且还包括了众多中小学课堂的直播内容。当时水滴直播的态度与现在也几乎完全一样,他们表示“水滴平台上所有教室画面是由学校、老师自费购买后,自行安装,并在用户主动操作下分享出来的”。

过了几个月,他们的说辞还是没变,同样强调“是否开启,完全由用户自己决定”。除了在水滴直播平台上对相关内容做了下架处理之外,并未对这一直播机制做出根本改变。暂且不论媒体报道的现象究竟是不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但面对这种质疑却表现得格外淡定、无动于衷,以至于今日之大爆发,何苦来哉?

水滴直播上的学生课堂画面

第二,“很懒”体现在推脱责任。13号下午,360专门就此事召开了媒体沟通会,周鸿祎在会上称,这一事件可能是因为他们通过免费向幼儿园赠送摄像头而得罪了一部分传统企业。毕竟有数据称,幼儿园监控可能会涉及5亿元以上的市场规模。此外,周鸿祎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技术手段本身是没有善恶之分,看你怎么用它。我们还是遵循一个原则,还是觉得尽量把选择权、知情权给用户。”

不过,这种说法并不能消除其自身责任。技术当然难言善恶,但使用技术的方式却足以放大善恶。这种视频监视的技术在家中、幼儿园、厨房后厨等场景中当然有它的价值,这也是技术进步的成果。但360却放纵了技术使用的边界肆意扩张。举个例子,如果是在商场、餐厅或健身房这样的场景中,将摄像头的功能扩展到“监控”以外,进入了人人都无隐私的“直播”,这是否是对更多人的不负责任呢?而直接将“这口锅”通过所谓的“选择权”转让给用户,是不是自己做得太少了一点?

第三,“很懒”体现在不同产品混为一谈。本来面向幼儿园推出这样一款供家长随时查看孩子情况,供店主随时查看后厨状况的监控式摄像头是一个不错的产品,只要在使用场景上加以设计与控制,未尝不是一个好的想法。但他们却想做得更多,失去了自己原本好的设想。周鸿祎把“一些商家想用做直播招揽生意”当作推脱的理由,以此将“监控”与“直播”混为一谈,反而让原本一件好事变了味道。

不过他今天也反思了,表示“以后监控摄像头只做监控”,专门给留守儿童学校或给家长看孩子做个版本,是公益性质的。这个想法我就很赞成,既然说是做公益,那就专心做公益。想要做直播就专门设计一个直播的产品,明确使用场景与规范,把技术用到该用的地方。

谈到这里,我想起了自己的一个案例。今年5月,我去美国加州参加google公司的年度大会。有一天早上,我和朋友在google总部园区内闲逛,觉得景色很美,与国内公司大不相同,就决定开个直播给国内的网友们看看。一切都很顺利,直到上班的人越来越多。突然,一队身穿健身服正在跑步中的男男女女从远处跑来,正要经过我们的时候,发现我们似乎正拿着手机“视频直播”,就立刻停下脚步,大声对我们喊道“no record!”而且看上去很不高兴。我和朋友非常诧异,赶紧放下了手机,连称“sorry”,他们才继续跑了过去。这时,和我们同行的美国当地朋友才跟我们解释说,美国人对个人隐私看得很重,他们看到你们的直播把他们运动时穿着很少的样子拍了进去,觉得隐私受到了侵犯,所以才那么不满。这令我第一次感到了自己对个人隐私权的不重视。

当然,也许你会觉得那些美国人的反应有些小题大做,这也无可厚非。但从法律上来说,我国也在隐私保护方面相对欠缺。

上海京衡律师事务所隋兵律师告诉本刊,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公民的隐私权是受法律保护,不能被侵犯的,但是隐私权的边界在法律上一直都是有讨论的。“就是说没有一个完全的框能把它圈定出来,而现在360涉及的问题可能就是边界上的一个问题了。”

就这次的360水滴直播事件,虽然很多法律界人士都认为它存在侵犯隐私权的可能性,但他们同时也表示用户维权的难度很高。首先,如何在公共场合里面对“隐私行为”进行界定就是一个问题;其次,对这些侵犯行为进行取证也有难度;第三,起诉维权成本较高,周期较长,而且我国对于这种没有造成实际伤害的情况可能只会进行精神赔偿,支持较少。目前来看,也许只有等待政府行政手段才相对现实一些。

因此,目前的现实就是,我国法律在隐私权的认定及保护上都还有很大的不足,这也间接造成了许多民众对自身隐私权的不够重视。同时,在公众场合的隐私与安全本身似乎就是一对矛盾体,据市场分析机构透露的数据,我国目前一个一二线城市安装的普通摄像头数量就超过一百万个,这既保证了公共安全,也让大家降低了对自身隐私的重视。在周鸿祎那篇声讨幼儿园的微博下面,一则“公共场合无所谓隐私,就像你走在路上,大把摄像头”的留言获得了八百多个赞,足以窥得一斑。

当然,“隐私权”这个概念诞生也才一百多年。1890年,美国的两位法学家布兰蒂斯和沃伦在哈佛大学《法学评论》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隐私权》的文章,并在该文中使用了“隐私权”一词,被公认为隐私权概念的首次出现。因此这个概念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认同并不一致,我们也不必完全依照别国惯例要求自己。李开复前两天就在一篇探讨中美人工智能发展的文章中提到,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相比美国的一大优势就是没有太多的道德束缚,“比如装摄像头,中国可能接受、执行起来比美国要快。”

但既然已身处这样一个对隐私权没那么重视的环境中,我们也许更需要珍惜自己的隐私。就像华盛顿大学法学教授neil m. richards所说的那样:“如果我们这个社会想保留住政治、社会、经济制度赖以生存的人类价值,我们就必须有能力在数字生活中获得安全感。”而没有了隐私又何来安全感一说呢?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收藏
6年前
我们周围很多人对“隐私”这个概念尚且缺乏清晰的认识
6年前
看过一部电影circle,就是探讨技术和隐私的关系
6年前
确实大把的摄像头,网络社会,无隐私可言
6年前
中国人对于保护个人隐私方面就是做的不好
6年前
其实都是透明人,只是自己还不知道而已。也好,不要做恶!

推荐阅读

日志
6岁
日志
7岁
14岁
日志
8岁
日志
13岁
日志
6岁
日志
3岁
8岁
日志
3岁
8岁
日志
小花生小溪
小花生小溪
2017
网站地图